懷念張志成老師
來源: 第一作者: 閱讀量:
時間:2023-01-04
樂山德高望重的書畫家張志成老師,離開我們快兩年了。張老師原名張朝楨,樂山牛華鎮人,生于1912年,于2010年1月4日駕鶴西去,享年98歲。張老師走得平靜、安祥,似乎沒有很多人知曉,沒有很隆重的場面,然而樂山人民不會忘記他。
張老師生前曾擔任嘉州畫院顧問,樂山老年書畫研究會會長、樂山市書協、美協顧問,峨眉山畫院名譽院長等職務。
幼年時,我就知道張老師和李瓊久都是父親的好友,因家中不僅掛有他們的字畫,連母親繡的枕套、罩簾都是他們畫的畫。父親和張老師的關系更為密切。他們曾一起在成都讀書,又都酷愛藝術。張老師愛書畫,父親愛寫詩。兩人又都愛京劇。據說有名角到成都演出,他倆把被子當了,也要去看。
解放前,張老師到上海去時,我父親曾為他送行,并賦詩一首《送張志成兄之申》:
黃梅時節感離情,惆悵驪歌送別聲。
幾度追隨成往跡,詩書砥礪奮前程。
菜根適口饒堪味,蘭臭同心締舊盟。
揮手故人何日見,相逢車笠話生平。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祖國迎來了久違的繁榮昌盛景象。老師已退休。他神清氣爽,如同煥發了青春,快七十歲的人了,步履矯健,行走如飛。他孜孜不倦地鉆研歷代的書畫理論和碑帖。進-步深刻地領會到繼存與創新的關系:既不能因循守舊,也不能趨同于時俗流弊;既要有深厚的傳統根基,又要有時代特色和鮮明的個性。
他上追秦漢,取法魏晉,先打進去,然后再脫出來。他從“二王”等帖學中吸取舒和自如,氣息高雅。再從魏碑中獲取雄強險勁,奇偉雄渾,奔放活潑,進行揉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勁健挺拔、灑脫峻厚的書風。他的大字帶著碑體的金石味,顯得雄渾奔放,小一些的字則挺拔遒勁,具有濃厚的書卷氣。
他幼年時就常畫窗花,后又讀四川藝專中畫科,抗戰時期,有一姓吳的書畫名家,來到了樂山牛華,張老師曾跟他學過書畫。張老師有扎實的筆墨功夫,然不墨守成規,仍虛心地取法于八大山人,吳昌碩、潘天壽、齊白石等人。他用自己獨特的書法用筆,蒼勁地“寫”出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感受。他的畫色彩淡雅古樸,線條勁健灑脫、大氣磊落、生動自然,賦有詩意。
他常畫梅、蘭、竹、菊,也愛畫紫藤白哥,柳燕、玉蘭、雄鷹、雞公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則是蘆雁和松鶴。他的蘆雁取法于八大閃人,然卻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意境。他常畫一群形態各異的大雁或展翅飛翔長征跋涉,或三五成群俯視尋覓,或集伴沙灘,呼喚嬉戲?!J花飄蕩,水天一色,空濛靈動。表現的雖是深秋,但畫面清而不冷、空而不孤,蒼茫野逸、恬淡空靈而又祥和。有八大山人冷逸之趣味,而無山人蕭瑟荒涼、冷孤之意。他所寄托的是一種寧靜、祥和,而又向上的具有現代審美意境的禪意。
1988年,樂山市委宣傳部、樂山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文聯、市群藝館、市書協、嘉州畫院等11個單位聯合為張老師舉辦個人書畫展,展出約100幅作品。書法作品真、草、隸、篆俱全,字字珠璣,神采飛揚。草書圓渾遒逸,藏書卷之氣。大字對聯峻拔灑脫、氣勢恢宏。大幅楷書4條屏(8尺對開)險中求穩、儀態萬千?;B作品形式多樣,品類較多。梅、蘭、竹、菊、紫藤飛燕、玉蘭、荷花、雄鷹、蘆雁、松鶴……格調高雅,灑脫恬淡,詩意濃郁。橫式巨幅蘆雁、松鶴,氣勢不凡,蔚為大觀。展覽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
上世紀80年代,全國書畫名家在四川聯合大學搞書畫交流,老師應邀參加。有些大城市來的人,自視名氣大,對小地方人不屑一顧。有一名家,當眾寫了一幅松鶴延齡四個大字,人們稱好。有人說,能有一張畫相配就更好了,在場人都不動筆。有一熟人對老師說,知道你行,畫一幅吧!老師說:我試試吧。只見他提筆瀟灑自如。筆鋒所向如疾風迅雨,頓挫轉折蒼勁凝煉,隨意著筆,妙趣橫生。不出半小時,一幅筆墨酣暢,淋漓盡致的松鶴圖便一氣呵成。一對白鶴翹首相望,整幅作品格調高雅古樸、大氣磅礴、情趣盎然。落款書法筆勢暢逸,勁健挺拔,與畫相得益彰,在場人無不贊嘆。那個寫松鶴延齡的書法家也說:“我的字配不過你的畫”。這些全國的名家,深感樂山原來是藏龍臥虎之地!
張老師熱心公益事業。他曾無報酬地為老年朋友講授書畫。為群眾書寫春聯。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曾見他和書畫界的一些人,在金橋商場外,被一大堆人圍著寫春聯。大冷的天,他挽著衣袖不停地寫,整個上午都沒伸直腰休息過。要知道他已是80高齡的老人??!
經常有人到張老師家來請教書畫。他總是熱情接待,笑臉相迎。甚至謙和地說互相學習、共同探討。他從不以長者的口氣責備別人。他不喜歡搞磕頭、請客那些形式收徒弟。他說那是封建社會的作風,大家可以是師生,也可以是朋友。他雖沒有收徒弟,卻桃李盈門。
粉碎“四人幫”以后,我調到衛校工作,有點空就愛到張老師家去。他的真誠、隨和,使我感到輕松愉快。他把我當至親。我常去看他寫字畫畫,或隨便擺龍門陣。我愛問這問那,有時又東扯南山西扯海地說些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的話題。他非常樂意地聽,也發表一些意見。他從不耳提面令地要我怎樣做。然而在隨意交談,潛移默化中,老師深厚的學養、高風亮節的人品,超凡脫俗的人生態度,深深地感染著我。
我邊工作,邊自修完了川師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全部課程,后又先后讀了河南書協和中國書協辦的研修班,并到北京面授。還幾次參加四川省書協辦的書法培訓。張老師知道我讀書學習非常高興,給予支持鼓勵。他寫了兩個大字“發奮”玉琪侄勉之送給我。這兩個字隨時鞭策著我奮發努力,不敢松懈。
近幾年,我也有些小收獲,書畫作品已多次參加市、省和全國展出?,F已是樂山市書協、四川省書協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作為他的學生,我仍感到羞愧!
前年,我到五通去看望老師,他行動已很不方便,耳朵不好使了,但頭腦清醒。他見到我,非常高興,還跟我合了影。(他當時已97歲)他對我說:“現在是搞書畫最好的時候,不管別人怎么搞,走自己的路……”。他的手不聽使喚地發抖,但他仍然在堅持寫字畫畫。沒想到,這就是我最后一次受到老師的教益了!看到他如此艱難還在努力,又讓我深受感動。
老師的晚年,雖然清貧,但他的內心是超然愉快的。沒有過大的政治、經濟壓力,他就感到輕松了。他內心坦坦蕩蕩,常自由地在藝海中探索,自由地書寫性靈。他的心靈常與大自然融和,得到大自由、大自在。
老師走了,他那仙風道骨般的音容猶存。我翻開書畫像冊,看到他寫的對聯:“立身苦被浮名累,處事如無本色難?!薄坝腥菽舜?,無欲則剛”?!皫锥却猴L吹白發,一生心血育新人?!薄?/div>
我感慨萬分,老師的一生,正如他所書對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超然的人生境界。老師有逸的人生,逸的性情,逸的精神,故而能創造出具有逸的品格的藝術。也只有從心靈深處發出的本性形跡,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藝術。
已故當代草圣林散之曾說:“藝術成就的高下,不能用時名來恒量,三百年后才能定論?!彪S著急功近利,浮躁之風逐步退燒,回歸到追求自然高雅的藝術之時,老師的作品會進一步彰顯其藝術價值。人們會更加深切地懷念他!
作者:城建支社 楊玉琪
本文發表于樂山日報2012年12月11日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