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斷想
——謹以此文獻給建黨90周年
來源: 第一作者: 閱讀量:
時間:2023-01-04
前不久央視著名談話節目主持人崔永元發起了《我的長征》大型電視行動,21名隊員將循著七十年前的長征路線,預計用一年的時間去體驗二萬五千里的征途。從他們出發的那天起這支特殊的部隊就一直深深吸引著我的眼球,我慶幸于長征精神衣缽的傳人綿延不絕,我感動于7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在執拗的找尋當年紅軍長征的記憶,瑞金、于都、遵義、赤水、小金……70年前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作戰指揮圖上的地名,在今天如此清晰。天空湛藍、雪山蒼茫、黃土厚重,回望七十年前那用無數生命化為路標的長征之路,那里有“七根火柴”里的盧隊長堅定的眼神,有“金色魚鉤”里老班長慈愛的面龐,有兩界山上望著寒星無法入眠的紅軍小戰士倦怠的身影,記憶的銅鏡總是在我們一次次的擦拭中愈發光鑒照人。

哦,七十年前密集的槍聲仿佛又劃過了我的耳際。聽,那是急促雜沓行軍的腳步;看,那是人喊馬嘶飛奪關隘的場景?!白砝锾魺艨磩?,夢回吹角連營”,我常常覺得自己就是一名紅軍戰士,已經躍馬提槍馳騁疆場?;秀敝?,我看到了在鐵索橋上冒著槍林彈雨搶渡的十八勇士;看到了倒在風雪彌漫的夾金上年輕的身軀;看到了赤水河畔那無數頂八角帽上熠熠生輝的五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站在七十年前那段歷史面前,我只感到一種悸動和震懾: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衣衫襤褸,疲憊衰弱,但面臨七十七個師的圍追堵截,面對精良的飛機大炮,小米加步槍的裝備卻戰斗到了最后,勝利到了最后。這是怎樣的一個政黨??!他誕生于前現代的中國農村,成熟于地理環境至為嚴酷的黃土高原,但是他卻匯集和凝聚了最廣大人民的力量,他引領的那支紅色部隊讓年輕人傾心,讓異見人士贊賞,讓強大的敵人恐懼。
曾在延安呆過六個月并親眼目睹了邊區人民強大生命力和戰斗力的美國記者岡瑟斯坦在歸國演講中說過這樣一句話:“難道奇跡總是要發端于那些最寒冷、荒蕪和最困頓的時刻和地方嗎?”這群衣衫襤褸的工農子弟兵的確創造了一個人類史上的奇跡,他們將幾近熄滅的南昌起義點燃的火種從井岡山帶到瑞金,又從贛南瑞金傳遞到數千里之外的陜北延安,并最終將勝利的種子播散到全國。這需要何等的信念與意志呀!從某種意義上講,驚天動地,空前絕后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一次超越了人類極限的意志和信念的較量。
我們試想:假如當時在鐵索橋上搶渡的勇士遭到火力阻擊半途而返;假如在川北無人區的沼澤地躊躇不前;假如在臘子口不敢以超人的勇力飛越天險……今天看來用“假如”去度量歷史是多么無稽的事情,但我們只是想探求是什么讓70年前的那一群人擁有戰勝無數個“假如”的信念,是什么讓他們擁有一次次去扭轉“假如”的意志,是什么讓他們以草根果腹,以皮帶充饑的軀體能迸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杜鵬程在《保衛延安》一書中曾寫到:在這個部隊里,無論多么普通的一員,一旦將個人的命運與偉大的事業聯系起來,就能涌現出蓬勃的力量和犧牲的決心。人民解放、民族獨立不正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精神的精髓所在嗎?不正是他們之所以前仆后繼用生命去詮釋信仰,用鮮血去捍衛真理的原因所在嗎?
今天,我們透過歷史的硝煙,體察不朽的長征精神。這精神里,分明蘊含著中華兒女爭取自由平等、獨立解放的自強精神,蘊含著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蘊含著中華兒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繼的犧牲精神,蘊含著中華兒女百折不撓、奮斗到底的堅忍精神。七十年前的一群人用長征精神改寫了一個民族的歷史,七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將這種精神續寫。如今的中國,民族以興,國力漸長;民生以裕,經濟初榮;民權以進,國民樂土。二十多年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在向世人昭示:堅韌的中華民族從來都是在困難中振作,在艱難中崛起。今天我們執拗的找尋當年勇士的足跡,其實更是為了找尋一個民族的精、氣、魂,這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依托和支撐。
彈痕依舊,馬蹄依稀。一段歷史漸行漸遠,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精神的那么旗幟卻已高高飄揚在我們的心中。
社市委副主委兼秘書長: 謝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