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心城區適齡幼兒“入園難”的問題在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努力下,有了較大改觀。近期,市教育局作出新的規劃,將在斑竹印象、王河小區、長征社區、順江小區等10個保障性住房和還房小區建設規模不等的幼兒園,提供“廣覆蓋、?;尽钡膶W前教育公共服務,應該說這是一項惠及群眾,利在千秋,讓老百姓拍手稱快的重要民生工程。
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適齡幼兒“入園難”的問題,不能單靠政府的純資金投入,還需要相關部門從政策和辦學理念上進行新的轉變。
一、單純由政府承擔學前教育服務面臨的問題
1、政府投入資金壓力過大。規劃修建的幼兒園分布廣、數量多,從基礎建設、裝飾裝修到設備采購將需要投入巨大的財力,短期內難以解決。
2、師資力量矛盾突顯。公辦幼兒園管理隊伍和師資力量都有嚴格控制,10個公辦幼將增加大量公辦幼兒教師編制,相應增加教師工資、福利待遇、醫療保險等財政支出。這給當前事業單位改革帶來更多壓力。
3、建設周期過于漫長。受資金、員工和周邊配套設施等因素的影響,部分幼兒園的建設很可能成為一個長期工程,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難以從根本上盡快解決幼兒入學難的問題。
國務院在2013年明確提出了通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把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承擔,并由政府根據服務數量和質量向其支付費用的改革方向。改革的重點集中在教育、就業、社保、醫療衛生、住房保障、文化體育及殘疾人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這樣,既能減少政府財政壓力、抑制編制擴張,又能提供質優價廉的公共服務。
為此,建議在我市適齡幼兒“入園難”的問題上,可由政府向具備資質的民辦幼兒園“購買”學前教育服務,使這一普惠性公共服務能落地推行。
二、目前各地政府購買學前教育的方式
常見的購買方式包括直接購買與間接購買、競爭性購買與非競爭性購買。所謂直接購買,是指政府用現金或代幣券的方式向民辦園購買服務,這是一種最常見、使用頻率最高的購買服務方式。如上海市規定,在發展較快、公辦幼兒園暫時沒有布點的新興小區,政府選擇優質民辦幼兒園以公辦園同等收費的方式接收劃定區域內的兒童,政府則給予每生每年2000元的補貼。間接購買,是指政府采用非現金或代幣券的方式購買教育服務,比如減免租金、派駐公辦教師、教師工資、社保經費等,在北京的委托辦園模式中,采取的便是減免房租的方式。競爭性購買強調兩個關鍵要素:一是公開招投標;二是建立在不同主體契約關系之上的購買程序和購買合同。非競爭性購買多表現為以獎代補,比如在廈門,民辦園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基本合格四個等級。民辦幼兒園每晉升一個等級,政府會給予財政獎勵10萬元。
三、我市具體操作建議:
1、可采取競爭性購買把幼兒園辦學主體權移交給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負責幼兒園主體工程修建,室內裝修、運動場修建、教學設備設施、師資隊伍配備等全部由社會力量自行解決。具體基礎建設可采取BT模式進行。
2、可采取直接購買通過核定辦學學位數補貼差價的形式。 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小區人數規模,核定每個幼兒園的幼兒入園學位數,根據公辦幼兒園財政撥款標準,政府根據核定學位數向辦學主體支付相應費用。
3、在實施過程中可允許社會力量進行多元化辦學。社會力量辦學主體,在教育主管部門核定學位數范圍內,按公辦幼兒園統一收費標準收費;在核定學位數以外,允許社會力量辦學主體按照市場需求提供部分優質服務。
4、對政府購買學前教育體系提前進行系統性規劃。由于政府購買服務是創新社會管理的新方式,在探索中要注重制度層面的系統性規劃和設計,如政策目標、實施過程、政策后效等。尤其要注重監督機制的設計,可由政府和學生家長代表組成考核監督機構,定期對幼兒園的建設、招生、收費、運營等情況進行全面量化考核,根據考核結果,決定新的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