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糧經復合型高效生態農業種植制度在當前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成為了提高種糧效益,確保地方糧食安全,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市堅持特色特效的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思路,逐步建立糧食經濟復合型產業,如五通橋區在西壩、冠英、金粟等平壩河灘地區探索并推廣“姜+糧+菜”等生產模式,實現平均每畝增收5000—8000元。這種模式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產村相融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產業支撐。
一、當前我市糧經復合型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實施規劃不夠細。未與“十二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有效銜接協調,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二是相關投入還不夠。需進一步深挖潛力整合項目,提高農田建設、灌區建設、路網改造建設和高產創建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三是大戶培養和企業帶動作用不夠。需積極探索創新生產經營機制,推動生產方式轉變,不斷適應新時期要求。四是對相關鎮鄉和部門責任考核不夠,需加強督查和完善。五是農科教結合不夠緊。需加強平臺建設,促進農科教聯動,不斷提升農民相關種植技能培訓。
二、對策建議
1、細化規劃,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樹立規劃的嚴肅性,實施成片規劃,分步推進,切實增強基地建設的統一性和持續性。結合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細化實施方案,方案需與“十二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新農村示范區規劃等相協調,保證糧食經濟復合產業可持續發展??蓪⒒胤秶鷥鹊霓r田劃為基本農田保護區,長期用于主導產業生產。
2、深挖潛力整合項目,多元投入改進農田,提升土地生產能力。按資金、性質、用途不變的原則整合項目,要大力開展以平整土地、調整田型、培肥地力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以排灌渠系和提灌設施配套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灌區建設,以田間機耕作業道和干道連接道建設為重點的路網改造建設,以提升科技種田水平為重點的高產創建和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對專合組織用于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銀行貸款,可考慮出臺財政貼息政策。通過“一事一議”、“民辦公助”和“以獎代補”等方式,多方吸引和籌措社會資金進入糧食經濟復合產業建設。
3、創新機制,推動生產方式轉變,降低生產成本。要大力開展“高產高效”創建,加強配套建設和推廣示范,基地內新品種供種率、新技術到田率、新模式普及率力爭達到100%,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全覆蓋;注重大戶培養,安排專項資金補貼種糧大戶,推進大戶帶規模戶、規模戶帶小戶和專業合作社全程服務模式發展;注重企業帶動,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推進訂單農業生產,優價收購,實現共贏;注重綜合服務,開展作物耕、播、收、烘、貯、銷以及農資采購等環節的綜合服務,不斷降低流通費用;要大力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并適度集中,擴大精細生產,提高機械化種植程度,降低生產成本。
4、嚴格目標考核。將“千斤糧萬元錢”糧經復合高效基地建設納入鎮鄉和區級有關部門年度目標考核,落實領導責任,強化督促檢查,形成良好工作局面。
5、加強農科教聯動。依托農業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發揮基層農技人員作用,實現技術能到田,科技能轉化、專家農民能見面。充分利用區、鎮(鄉)兩級農技推廣中心平臺,加強新型農民農技培訓,重點開展先進生產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機作業水平,提升農戶糧經復合種植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